□本報記者陳麗平
  本報通訊員宋紅群屈莉
  人物小傳:胡堅,男,1957年2月出生,1970年12月入伍,現為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事訓練系教授,專業技術三級,博士生導師,總參軍事訓練專家,總參優秀共產黨員,全軍軍事外宣專家,全國模範教師,四次榮立三等功。
  “聯合-96”演習中,他作為專家組成員,連續兩個多月跟蹤指導,與部隊一起探索聯合作戰背景下登陸作戰的戰法運用;“礪劍-2005”演習中,他作為導演部成員,就我軍聯合作戰火力打擊的力量編組、軍種協同等提出諸多新構想;“使命行動-2012”演習中,他剋服高原反應,一邊吸氧一邊與參演部隊勘察地形、研究方案,與部隊一起探索高原條件下聯合作戰的力量編成和戰法運用……他就是南京陸軍指揮學院軍事訓練系教授胡堅。
  從教35年,胡堅始終堅守講臺傳道授業,深入部隊謀兵論戰,在“課堂”與“部隊”兩個“戰場”的對接融合中想打仗、謀打仗、教打仗、練打仗,先後參加全軍或軍區重大演訓活動50餘次,為全軍各大單位、院校和部隊輔導授課百餘場,足跡幾乎走遍我軍主要作戰部隊和各大訓練基地,被部隊官兵親切地稱為“打仗教授”。
  9月9日,胡堅作為全國模範教師,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。
  用最新理論引領未來戰場
  盛夏,廣袤的錫林郭勒大草原上,“和平使命-2014”聯合反恐軍事演習正如火如荼舉行。中軍帳里,胡堅作為演習指導組成員,正與多個國家的軍事專家一起,時刻關註著一個個正在展開的演習行動,並對下步演習方案進行實時調整。
  作為一名院校教員,胡堅參加類似的演習活動已經多次。在他的辦公室,牆角懸掛著100多個款式各異、大小不一的演習胸牌,那是他二十年多來參加部隊演訓活動的見證。
  “這是部隊實踐給予我的最高獎賞”,胡堅以此為榮,並對每個胸牌、代碼背後的故事記憶猶新:從集團軍軍區級別演練,到“礪劍”、“使命行動”等全軍重大演習;從最初的觀摩人員、解說員,到如今的“指導專家”、導演部成員。一個個胸牌的背後,是一名軍校教員走進部隊、融入實踐、指導實踐的成長路徑。
  走進部隊的最初想法源自講臺的困惑。那時,胡堅在院校工作已經多年,隨著脫離部隊越久,講臺上的底氣愈顯不足。為此,胡堅毅然決然走出課堂、走進部隊。
  演習部隊千里機動,他一路研究走打吃住藏的戰法;我軍兩棲裝備列裝下海,他冒著危險和官兵一起摸索登陸突擊新戰法;為掌握聯合作戰協同方法,他不顧暈船嘔吐,兩次遠赴南海西沙;為體會複雜電磁特殊環境,他在高溫中晝夜連續守候在電臺車裡感受和觀察電磁變化。20年來,他東赴舟山,西進高原,南下西沙,北上草原,先後參加全軍或軍區重大演訓活動50餘次,每年累計在部隊的時間都在三個月以上,足跡幾乎走遍我軍主要作戰部隊和各大訓練基地,
 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,不僅讓胡堅走出課堂上的困惑,成為學院最受歡迎的名師之一,而且讓他對部隊戰鬥力的生成路徑、現代戰爭的制勝機理有了更為深刻的洞悉把握,成為全軍知名的演訓專家。近年來,他先後參與總部籌劃決策20多次,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和全軍重大課題20多項,主持編寫了我軍《陸軍軍事訓練指導法》、首部《部隊聯合訓練指導法》和《複雜網絡電磁環境訓練指導法》。
  學員出校門就能指揮作戰
  作為全軍軍事訓練專家,胡堅始終緊盯軍事鬥爭準備最前沿,潛心戰法創新、銳意訓法改革、探求制勝機理。每次備課他都第一時間把軍事變革的最新動態、理論前沿的最新變化融入教案,確保授課內容的“高保鮮度”。結合部隊訓練實踐的最新發展,他堅持每年開設1至2門新課,先後領銜開設《複雜電磁環境下訓練》、《聯合訓練發展與對策》、《實戰化訓練研究》等20餘門新課。“知識多一點鮮活,就能為戰鬥力加註一份活力”,他說。
  對待新開教學課題,胡堅就像一名新教員,誠惶誠恐、如履薄冰,每一次課都要與學員交流一次,根據學員建議修改一次。2010年,他的新開課題《聯合訓練發展與對策》,是按照理論講授的一般模式,區分聯合訓練概念、聯合訓練內容、聯合訓練方法三個內容進行講解的。一年後,這一課題的教學,變成了基於問題的講授,圍繞部隊高度關註的聯合訓練重難點問題,以交流研討方式、來闡述聯合訓練的內在機理。
  “沒有充滿激情的狀態,再好的教學內容,也會讓學員感到味同嚼蠟”。講臺上的胡堅從不看講稿,總是目光如炬直視學員,激情四射,氣場十足,就像在進行一場激情洋溢的戰場演講,或是一次熱血澎湃的戰鬥動員。
  “理論中蘊含思想,知識中包含力量,聽他的課,總讓我們熱血涌動”,這是許多學員的共同感受。而他則希望能“多一份激情,多一份感召力”,在傳授知識的同時,為學員註入打贏豪情,讓課堂多一份“附加值”。
  執教多年,胡堅為自己授課定下了兩個近乎苛刻的要求:開場60秒就要“抓住學員”,學員滿意率不能低於95%。
  每次上課,他都會早早地來到教室,認真做好各項教學準備,靜心醞釀狀態和情緒,思考在最初60秒能與學員“鏈接”的開場白。翻開學院的教學檔案,他的名字幾乎出現在每個培訓班次,授課的學員滿意度幾乎都是100%。2010年,他參加全軍聯合作戰知識巡迴講座,部隊好評率也同樣是100%。
  常聞“硝煙味”做到“不變味”
  “血液里始終流淌著軍人的DNA,腦海裡永遠迴蕩著戰場的衝鋒號”,這是胡堅對45年軍旅生涯的自我評價;“勇敢、擔當、獻身”,則是他對“軍人DNA”的內心解讀。
  1979年,自衛還擊作戰的炮聲在邊境打響。剛剛從原濟南陸軍學院畢業並留校任教的胡堅熱血沸騰,夜不能寐,兩次咬破手指寫下血書,數次請纓要求上戰場,卻未能如願。
  如今,儘管已是南京陸軍指揮學院的資深教授,黃燦燦的軍職資歷牌在胸前熠熠生輝,但每每回想起那次與真正戰場的失之交臂,他依然心存遺憾:“一個沒有上過戰場的軍人,其人生是有缺憾的”。
  胡堅患有嚴重的腰椎病,遇上病情嚴重而又要上課時,他總會很早就從辦公室出來,步履沉重地走向教室,疼痛難忍時,就打上一針封閉。然而只要一上講臺,他就像換了個人似的,腰板挺直,激情四射。講課中,還不時掏出隨身攜帶的小毛巾,一邊抹汗一邊用“面對大家有點小緊張”調侃和掩飾病痛。
  2012年,55歲的胡堅奔赴西藏參加“使命行動”聯合實兵演習。到達拉薩當天,部隊領導建議先適應一下再上山。而他不顧高原反應,直接就上了海拔4700米的演習場,一邊吸氧一邊與參演部隊勘察地形、研究方案、現地演練。總部和成都軍區首長稱贊他:“用一個老兵的實際行動,詮釋了‘缺氧不缺精神’的老西藏精神”。
  和平是對軍人的最高獎賞,但也會軟化戰鬥精神、弱化軍人基因,胡堅對此有高度警覺。“只有常聞‘硝煙味’,才能防止‘轉基因’”。每次到部隊,他有兩個習慣一直不變:一是鑽帳篷、進坑道與官兵聊天,在部隊戰地文化的熏陶感染中磨勵軍人血性,做到“不變味”;二是進史館、去榮譽連隊,在前輩和先烈的英雄事跡中純正軍人基因,做到“不變質”。
  (原標題:軍人基因融入血脈的“打仗教授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i73ticju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